top of page

鑑往知來! 從少女病例談藍光

科技產品日新月異,時至今日,許多人的日常,幾乎已跳脫不出眼前那一方鮮豔光亮的窄長螢幕,但相關文明病也因應而生。近幾年,「藍光傷眼」議題隨著LED技術的推廣逐漸受到重視,卻因為科學、科技名詞伴隨的陌生感,讓多數消費者在補充知識時望之卻步,更在閱讀過一篇篇相關病例報導後,加劇了對藍光的恐懼。


事實上,建立藍光與3C產品使用的相關知識,並佐以適當的食品、食物攝取,就能有效降低藍光傷眼風險。究竟藍光與3C產品有什麼關係?如何傷害眼睛?誰又是易受藍光傷害的高風險族群?針對高雄16歲少女的病例,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蔡明霖主治醫師提出了淺顯易懂的解說與分析。



不可或缺的藍光 「氧化」作用成細胞破壞者


若有失去了藍光,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?蔡明霖解釋道,作為光的三原色,若將藍色光抽離,眼前所見的世界將呈現夕陽西下般的黃色調;對3C產品而言,原理也是如此,要呈現寫實、鮮豔的自然色彩,「藍光」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色光。近十年,因應新技術的誕生與進步趨勢,3C產品的背光模組逐漸屏棄傳統映像管,改投向藍光量較多的LED技術懷抱。

在「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、靛、紫」等七種可見光中,藍光屬於波長短、能量強的一種,「氧化作用」是藍光對眼睛造成傷害的主要因素,因為能量強,產生的氧化作用自然較高,而氧化作用造成「自由基」產生,使視網膜上的黃斑部及感光細胞DNA等受到攻擊而傷害,導致病變產生。


至於角膜、水晶體等眼球構造,儘管同樣也會受到藍光的傷害,但蔡明霖表示,基於光線波長的關係,紫外光在這些位在較外側的構造上所造成的傷害量,反而較藍光高。除了黃斑部病變外,蔡明霖也提醒道,藍光還有帶來角膜破皮、白內障等眼科疾病。


在眼科之外,高能量的藍光也會造成與睡眠相關的賀爾蒙——「褪黑激素」的分泌減少,進而釀成失眠問題,建議睡前盡量少接觸3C產品,以免睡眠和作息受到影響。



護眼大風吹! 吹這些高風險族群——


蔡明霖表示,患者是否屬於易受藍光傷害的高風險族群,得視其視網膜部分的健康程度而定;一般而言,以高度近視者、糖尿病患者等較容易受到藍光威脅導致病變。


高度近視究竟度數要多「高」?醫師表示,在臨床上,會以光學掃描的方式協助病人檢測黃斑部健康狀況,臨床經驗歸納,近視度數在600度以上的病人較容易檢測出問題;至於糖尿病患者則是因為視網膜本身健康狀態較不佳,受到藍光傷害,相對而言復原能力較差,因此同屬於高風險族群。



少女後天「色盲」報導 蔡醫師的「不同意見書」


根據《自由時報》報導原文,少女受到藍光影響,進而成為「藍光誘發之後天性紅綠色盲合併暗適應減退」全球首例,蔡明霖認為,此處應為「色弱」而非「色盲」。


蔡明霖進一步解釋道,「色盲」屬於先天性,且不會恢復,但「色弱」則可能屬先天性,或因病變等因素而導致的後天性症狀,後天性失去辨色能力的病例也多屬於「色弱」者;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,色弱者的變色能力尚屬正常,而光線不足時,辨色力就會出現問題。


被破壞的感光細胞(即錐狀細胞和桿狀細胞)是無法再生的,根據原報導中少女已經恢復視力的線索,蔡明霖分析,少女感光細胞如果只有受傷的話,可能是藉由抗氧化劑等方式去緩解患部的氧化程度,使細胞得以逐漸復原,因此重獲視力。



用「機」大忌需謹記! 護眼秘訣在這裡


許多人總習慣在睡前使用手機,但在黑暗中使用手機,恐將使眼睛接受的藍光量增加;蔡明霖指出,背景光充足的情況下,一般瞳孔的直徑約為2mm,黑暗處瞳孔直徑則約為5mm,這時若使用手機,接收的藍光量自然也較明亮處來得多,根據計算,可能增加約6倍的接收量,相對也將造成更多傷害。基於以上因素,醫師建議,在被窩等黑暗處應避免使用手機。


儘管藍光傷害聽起來相當可怕,但對非高風險族群而言,也毋需對它過度戒備。蔡明霖表示,在戶外活動接收的藍光量,事實上比手機的藍光量來得更高。美國眼科醫學會也證實,非高風險族群並不需要特別「抗藍光」,非高風險族群者只要謹記適當休息原則即可。


現「3010」護眼原則(使用3C產品30分鐘,休息10分鐘)正風行,但礙於各種因素,對多數患者而言實行起來難度較高;貼心的醫師奉上自己的護眼方式,建議做到「工作30分鐘,休息3分鐘」的原則,休息期間以看遠(6公里以上)為原則,透過欣賞看看窗外路樹、植栽等綠色植物,使長期盯著近處的而緊張的睫狀肌和水晶體獲得放鬆與休息。


透過食補,也可以用「吃」來輕鬆護眼!蔡明霖建議,大家熟知的葉黃素就有很強的護眼功效,透過在黃斑部上的沈積,葉黃素就像黃光鏡片般,能透過「藍黃互補」降低藍光傷害,南瓜和胡蘿蔔就是葉黃素含量極佳的選項。而抗氧化方面,除葉黃素,花青素也有優異的表現,可以挑選火龍果作為補充來源。食補方面,透過適量、均衡、多樣性攝取,就能輕鬆簡單達到護眼功效,不需過度攝取。


針對高風險族群,除了上述護眼原則,蔡明霖表示,使用手機時,推薦開啟「抗藍光」模式降低藍光量,外出時也可透過帽子、墨鏡等做好防護措施,糖尿病患者在食物攝取方面則應以控制病情為主。


71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