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​教育最前線   基於信任的輔導困境

321.jpg

撰文/曾鈺閔

校稿/黃子暘

▲台北市教育局軍訓室校安股賴教官。

(圖:潘杰勝/攝)

 

        台灣的司法單位強力緝拿毒品,不過當毒品的黑手伸進校園後,又該如何處置?台北市教育局軍訓室校安股賴教官認為,雖然教育單位與緝毒單位目標都是希望毒品遠離校園,但光是因兩者位處的立場不同,處理青少年涉毒事件的態度就截然不同。

        在輔導學生過程方面,除了不遺餘力的投注教育成本予以協助,教育單位也希望能透過家長的力量改正學生偏差行為,幫助學生回歸正途。

通報系統快速串聯  校安問題迅速掌握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透過「校安通報系統」,校園與社會局、警政單位、衛政等單位連結,同時共享資源,因而得以快速串聯並迅速掌握校園安全問題,提高校安危機處理的應變能力。按行政規則而言,若警方查獲學生涉毒案件,會針對個案發布違法案件通知書至教育部,再依程序告知校方,以避免個案遺漏。校方接獲通知後,會再對涉毒學生進行為期3個月的春暉輔導工作,導師、輔導資源、駐區社工師等有餘力的資源同時都會投注其中,期望輔導改善學生偏差行為。

站在教育現場  相信學生才能建立關係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針對校園毒品危害事件,雖然司法與教育體制同時運行,但賴教官認為,「教育現場與司法現場的行事方式完全不同」,即便學生的尿液篩檢呈陽性反應,「站在教育的立場上,不容許將學生通報給警察單位,因為他就還是學生,我們也不是查緝單位」,除非學生的表現始終不佳,有進行第二次輔導的必要才會轉而尋求警方介入。

        「站在教育的立場就是相信學生,關係才有辦法建立」,賴教官認為,即便得知學生犯罪的事實,教育單位要做的應是輔導學生偏差行為。反觀警政的思考方式,辦案時所見的就是「一手交錢、一手交貨」,雖然學生可能是被利用、誤觸毒品,但是依法辦事,對「違法情事罪證確鑿」的情況,不能也不許存有通融之心。

教育體制缺乏約束力  律法介入有其必要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台灣現行政策力圖斬斷毒品來源,針對毒品滲透校園事件而言,教育單位除了輔導學生偏差行為,從輔導過程中掌握學生從何處獲得毒品,蒐集情資轉交緝毒單位也非常重要。但,基於教育單位予以關懷與輔導的立場而言,學生若不願告知,教育單位也沒有約束力能夠強行要求學生提供資訊。

 

        不論學生所涉情事嚴重情況,教育單位的職責就是輔導學生偏差行為,但缺乏約束力的事實,也造就學生不願提供毒品來源的消息,賴教官說,「教育單位僅被動的『有情資就提供』警政單位,沒有就相信學生,不要再問了」,學生們愛理不理的反應也只是輔導工作中的常態。

 

        司法體制的加入正好能夠補足教育單位缺乏約束力的弱點,司法體制要求涉毒學生必須定期向保護官報到,保護官向教育單位詢問學生的到校狀況。但此刻,最重要的任務並非強求學生要有傑出的課業表現,而是輔導學生穩定就學;但此制度效果如何?教官指出,「雖然學生可能會遲到、曠課,但至少白天在學校是安全的」,藉此制度,學生也得以大幅降低與犯罪誘因(惡友、不良場所)的接觸,以此增加保護因子。

毒咖啡包.jpg

▲「毒咖啡包」是青少年族群間較常使用的新興毒品。

(圖:潘杰勝/攝)

學輔資源有限  家庭教育責任的重要性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賴教官坦言,「學輔資源的能量有限,教育現場也沒有太大的施力點了」,即便對學生要予以關懷與輔導之責,但導師面對班級整體的照顧也不容輕視,對待單一特定學生難免會有疏忽。賴教官提到,其實各界資源全心投注給單一學生時,學生有時感受到的只有「你們好煩,不要靠近我」,對於外界的輔導工作總是感到排斥。

 

        教育單位發現多數毒品案件都發生在高關懷學生身上,誘使學生接觸毒品的原因不少都有家庭因素牽扯其中,賴教官認為,「教育單位在輔導涉毒學生時,家長的力量也很重要」。然而,家長早就知情、「管不動」的案例亦不在少數,實務上也曾見過因家長忙於工作疏忽照料孩子,「用錢養小孩」,進一步使學生擁有充足的金源去購買毒品的問題。

        教育單位原希望透過家長的力量,彌補輔導能量之不足,但卻也落入這般窘境。

「不做永遠不知道」  不計代價投注教育成本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輔導工作結束後,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遠離毒品?賴教官認為,經過3個月的輔導期程後,會定期追蹤學生的狀況,不過,有些再犯情況都不是發生在校園中,站在教育現場會相信學生不會再用,但事實真相還是學生自己最清楚。

 

        涉毒學生多數有一項共同特徵,即是「社會化程度太深」,施用毒品需要錢、管道,過早社會化可能導致學生中途輟學。儘管國家會由「裁罰父母」等方式強制學生回歸校園受教,但若連父母都未能善盡督促孩子入學義務之責,司法單位會視情況決定是否將孩子暫時安置至收容機構,透過連結外界社福團體、非政府組織輔助孩子。

 

        賴教官坦言,「外界傳言校園毒品問題氾濫,不過真相並非外界想像」,政策面時常在探討「成果」與「花在刀口上的成本付出」,教育單位確實不遺餘力輔導偏差行為的學生,但涉毒的原因其中牽扯太多因素,教育單位願意投注大量的教育成本來幫助學生,若要探究成果問題,「其實都是要做了才會知道有沒有,不做永遠都是沒用。」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