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__17842181.jpg

新興毒品危害深  防治始於「預防」

撰文/林瀾

​校稿/黃子暘

▲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楊振昌。

(圖:田宇涵/攝)

        台灣社會當今面臨的毒品問題日趨嚴重,放眼世界各國,新興毒品的氾濫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現象。截至2018年12月,聯合國毒品及犯罪辦公室(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, UNODC)共接收到888種新興精神活性物質(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,NPS)的報告,由世界各地119個國家地區的政府、實驗室以及合作組織所提供。

        針對這些新興毒品的危害,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楊振昌提出了一些分析。

新興毒品種類多 盛行原因大解密

        端看現行法務部、衛福部相關資料,NPS中文名稱包含新興毒品、新形態毒品與新興影響精神物質等。據UNDOC去年所公布的「2018年世界毒品問題報告」,自2013年以來已有60種新興毒品從市場上消失,而僅看2018當年,則又增加了72種,這表明新興精神活性物質市場處在不斷變化的狀態中。

 

        著眼於台灣當地,新興毒品盛行之勢亦不容小覷。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,新興毒品檢出量近年暴增,濫製混用情況嚴重。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 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指出,新興毒品約於2000年開始流行,發展至近期的常見種類以卡西酮類(Cathinones)、類大麻類(Cannabinoids)等「物質」為主。

 

        提及新興毒品得以盛行的原因,楊振昌認為在眾多影響因素中仍主要歸結於網路發達、製造簡易、風險較低和心理需求四大層面。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,網路遭遇毒品無疑是為毒品交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戰場,甚至滋生出暗網買賣、直播吸毒等駭人現象。 近年毒品流行速度倍增,與網路發達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,楊振昌對此深有感觸。因其常到國外參加研討會議等活動,以往在歐美國家興起的毒品物質,需三到五年的時間才會流傳到台灣,但現在縮短至一兩年左右,不禁使他感慨網路傳播的發達程度之高。 

        另一方面,現市面上多數新興毒品均為人工化學合成物質,毒販常利用其化學結構變異等方式來逃避查緝。加上外包裝常偽裝成零食、飲料或休閒食品等方式,易使吸食者降低警戒心。

 

        此外,新興毒品的市場更是瞄準了青少年族群,抓住其心理特徵。大多數研究表明,青少年早期(12-14歲)至晚期(15-17歲)是開始吸毒的關鍵風險期,吸毒行為可能在18-25歲的青年中達到高峰。影響青少年群體使用有害物質的因素本身就來自多個層面,而身處吸食場所,更是成為引發年輕族群聚眾吸毒的誘因之一。「青少年或青年族群本身易具同儕效應。若你身邊朋友都在服用,但你例外,便會顯得不合群」。因此,年輕族群使用毒品這一現象長久以來都引發各界的關注與重視。正如楊振昌所言,不分國界,「全世界都在與毒品作鬥爭」。

背後隱藏危害多 成分複雜風險高

        相較於傳統常見毒品,新興毒品最大的危害在於何處?楊振昌對此也給出了解答。

 

        「新興毒品本身的危害性或成癮性或許不足以致命,但最大問題在於因其屬於新興物品,缺乏相關的臨床實驗,等於是拿人來做實驗。且不比安非他命等為人熟知的藥物,醫師已知悉相關的藥理作用,所以風險極高;其次,由於是非法物質,其安全劑量與危險劑量均不可預測,無從得知;再者,毒品當中有多種物質混合,難以分析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結果」。

 

        這意味著對醫院的設備儀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硬體措施若不到位,必然會對醫師的就診工作增添困難度。儘管普通醫院對於市面傳統毒品已足具相關的檢驗技術,但因新興毒品的成分複雜度較高,所需的檢驗結果也就必須更為精確。一份詳盡精準的檢驗報告,在檢方判定當事人罪行等級過程中,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
S__17842182.jpg

▲楊振昌對新興毒品提出看法。

(圖:田宇涵/攝)

醫療力量仍有限 防治始於預防端

        新興毒品在社會上蔓延形勢嚴竣,醫療端能給予的幫助也多為發揮自身的醫療專業知識,提供衛教宣導服務。除有販毒行為外。院方在接診成癮性患者的過程中一般不會通報予警方,藉此希望鼓勵患者敢於主動就醫,早日接受治療,才能盡可能為其提供專業的戒癮治療方案。

 

        楊振昌坦言,現行體制下若想要防治新興毒品,最關鍵環節還是在於預防端。傳統方式如查毒緝毒,以及教導青少年應學會拒毒。然而教育的成效無法短期速成,需要一定週期。綜觀當今的校園宣導活動,推行力度及反響程度仍有進一步改善及努力的空間。

少年病患人數增 家庭支持不可缺  

        鑒於青少年族群的戒治處遇模式有所差別,楊振昌也分享道,因這個年齡群體尚處於發育階段,心智仍較不成熟。近年來施用新興毒品的青少年人數實呈上升趨勢,但一般來說,新興毒品並不如安非他命或海洛因般具有極強的成癮性。因此,需要接受強制戒治的案例並非多數。除了司法端的監管,醫療端以及家庭端的支持對少年病患而言也尤為重要。

 

        又如之前K他命一直飽受爭議卻仍未列入二級毒品的管制範圍,主要涉及到吸食者為青少年的人數佔比偏重,而前科紀錄勢必會多少影響到當事人回歸社會後的學習生活,故對於青少年群體的利益及發展作了一定的考量。

醫師倡導去標籤 期許政策新氣象

        針對當前所推崇之「醫療前置化」的政策導向,楊振昌語氣堅定地談及他的看法,「我們要將病人視為病患,而非犯人;他們只不過是生病了,(社會)應去除這個標籤化」。除期待目前的司法體系可加強在監輔導工作之外,還可進一步爭取監獄與醫院相結合的戒治模式。一來相對緩解監所人力及資源不足的現狀,二來可更好地推動「醫療前置化」政策的落實。但此願景的實現離不開多方配合協助,更要兼具足夠的配套資源及適宜的推行環境。

聽聽醫師怎麼說?

bottom of page